二级建造师《水利水电工程管理与实务》2F313040 混凝土工程
2F313040 混凝土工程
考点一、模板制作与安装
1.基本荷载:
(1)模板及支架的自重;
(2)新浇混凝土的重量;
(3)钢筋重量(预埋件);
(4)工作人员及浇注设备、工具的重量;
(5)振捣混凝土产生的荷载;
(6)新浇混凝土的侧压力(浮托力,倾倒力)。
特殊荷载有:
(1)风荷载。
(2)以上7项荷载以外的其他荷载。
2.模板的抗倾稳定系数应大于1.4。当承重模板的跨度大于4m时,其设计起拱值通常取跨度的0.3%左右。
3.安装:对于大体积混凝土浇筑块,成型后的偏差,不应超过模板安装允许偏差的50%~100%。
4.拆模时间应根据设计要求、气温和混凝土强度增长情况而定。
考点二、钢筋制作与安装
1.钢筋的性能:随机选取2根经外部质量检查和直径测量合格的钢筋,各截取一个抗拉试件和一个冷弯试件进行检验,不得在同一根钢筋上取两个或两个以上同用途的试件。
2.钢筋图的画法
(1)钢筋图中钢筋用粗实线表示,钢筋的截面用小黑圆点表示,钢筋采用编号进行分类;结构轮廓应用细实线表示,见图。
(2)钢筋图中标注结构的主要尺寸,如图所示。钢筋图中钢筋的标注形式如图所示。
注:圆圈内填写钢筋编号;n为钢筋的根数;为钢筋直径种类的代号;d为钢筋直径的数值;@为钢筋间距的代号;S为钢筋间距的数值。
3.焊接与绑扎接头的截面面积占受力钢筋总截面面积的百分比,应符合下列规定:
(1)绑扎接头,在构件的受拉区中不超过25%;在受压区宜不超过50%。
(2)闪光对焊、熔槽焊、电渣压力焊、气压焊、窄间隙焊接头在受弯构件的受拉区,不超过50%,在受压区不受限制。
(3)焊接与绑扎接头距离钢筋弯头起点不小于10d,也不应位于最大弯矩处。
若两根相邻的钢筋接头中距在500mm以内或两绑扎接头的中距在绑扎搭接长度以内,均作为同一截面处理。
考点三、混凝土拌和与运输
1.拌合设备生产能力的确定:设备容量、台数、生产率。配料量允许偏差为:骨料为±2%,其他为±1%。
2.混凝土拌合物出现下列情况之一者,按不合格料处理:
(1)错用配料单已无法补救,不能满足质量要求。
(2)混凝土配料时,任意一种材料计量失控或漏配,不符合质量要求。
(3)拌合不均匀或夹带生料。
(4)出机口混凝土坍落度超过最大允许值。
3.混凝土运输方案:门、塔机、缆机和辅助性(履带式起重机、自卸汽车、皮带机)。
4.拌合方式
(1)一次投料法
(2)二次投料法
二次投料法可分为预拌水泥砂浆及预拌水泥净浆法。与一次投料法相比,混凝土强度可提高15%,也可节约水泥15%~20%。
(3)水泥裹砂法
与一次投料法相比,强度可提高20%~30%,混凝土不易产生离析现象,泌水少,工作性好。
考点四、混凝土浇筑与温度控制
1.混凝土浇筑的工艺流程:浇筑前的准备作业(包括基础面的处理,施工缝处理、立模、钢筋及预埋件的安设等),浇筑时入仓铺料、平仓振捣(振捣器插入下层混凝土约5cm,以利上下层结合。)以及浇筑后的养护(正常养护约2~3周)。
2.由于混凝土的抗压强度远高于抗拉强度,在温度压应力作用下不致破坏的混凝土,当受到温度拉应力作用时,常因抗拉强度不足而产生裂缝。大体积混凝土温度裂缝有表面裂缝、贯穿裂缝和深层裂缝。
3.总体要求
(1)常态混凝土浇筑应采取短间歇均匀上升、分层浇筑的方法。基础约束区的浇筑层厚度宜为1.5m~2.0m,有初期通水冷却的浇筑层厚度可适当加厚;基础约束区以上浇筑层厚度可采用1.5m~3.0m。浇筑层间歇期宜采用5d~7d。在基础约束区内应避免出现薄层长期停歇的浇筑块。宜在下层混凝土最高温度出现后,开始浇筑上层混凝土。
(2)辗碾压混凝土宜簿层浇筑连续上升。
4.原材料温度控制
(1)水泥运至工地的入罐或入场温度不宜高于65℃。
(2)应控制成品料仓内骨料的温度和含水率,细骨料表面含水率不宜超过6%。
(3)拌和水储水池应有防晒设施,储水池至拌和楼的水管应包裹保温材料。
5.混凝土生产过程温度控制
降低混凝土出机口温度宜采取下列措施:
①常态混凝土的粗骨料可采用风冷、浸水、喷淋冷水等预冷措施,辗压混凝土的粗骨料宜采用风冷措施。采用风冷时冷风温度宜比骨料冷却终温低10℃,且经风冷的骨料终温不应低于0℃。喷淋冷水的水温不宜低于2℃。
②拌和楼宜采用加冰、加制冷水拌和混凝土。加冰时宜采用片冰或冰屑,常态混凝土加冰率不宜超过总水量的70%,碾压混凝土加冰率不宜超过总水量的50%。加冰时可适当延长拌和时间。
6.混凝土运输和浇筑过程温度控制
(1)应提出混凝土运输及卸料时间要求;混凝土运输机具应采取隔热、保温、防雨等措施。应提出混凝土坯层覆盖时间要求;混凝土入仓后、初凝前应及时进行平仓、振捣或辗压。混凝土出拌和楼机口至振捣或辗压结束,温度回升值不宜超过5℃,且混凝土浇筑温度不宜大于28℃。
(2)浇筑仓内气温高于25℃时应采用喷雾措施,喷雾应覆盖整个仓面,雾滴直径应达到40μm~80μm,同时应防止混凝土表面积水。喷雾后仓内气温较仓外气温降低值不宜小于3℃。混凝土终凝后,可结束喷雾。
7.浇筑后温度控制
(1)混凝土浇筑后温度控制宜采用冷却水管通水冷却、表面流水冷却、表面蓄水降温等措施。坝体有接缝灌浆要求时,应采用水管通水冷却方法。
(2)高温季节,常态混凝土终凝后可采用表面流水冷却或表面蓄水降温措施。表面流水冷却的仓面宜设置花管喷淋,形成表面流动水层;表面蓄水降温应在混凝土表面形成厚度不小于5cm的覆盖水层。
(3)坝高大于200m或温度控制条件复杂时,宜采用自动调节通水降温的冷却控制方法。
8.养护
(1)常态混凝土应在初凝后3h开始保湿养护;辗压混凝土可在收仓后进行喷雾养护,并尽早开始保湿养护。
(2)混凝土养护可采用喷雾、旋喷洒水、表面流水、表面蓄水、花管喷淋、盖潮湿草袋、铺湿砂层或湿砂袋、涂刷养护剂、人工洒水等方式。
(3)混凝土宜养护至设计龄期,养护时间不宜少于28d。闸墩、抗冲磨混凝土等特殊部位宜适当延长养护时间。
考点五、分缝与止水的施工要求
1.止水缝部位的混凝土浇筑:
(1)水平止水片应在浇筑层的中间,在止水片高程处,不得设置施工缝;
(2)浇筑混凝土时不得冲撞止水片;
(3)振捣器不得触及止水片;
(4)嵌固止水片的模板应适当推迟拆模时间。
2.混凝土面板堆石坝面板混凝土分缝及止水施工
混凝土面板纵缝的间距决定了面板的宽度,由于面板通常采用滑模连续浇筑。面板通常有宽、窄块之分。应根据坝体变形及施工条件进行面板分缝分块。垂直缝的间距可为12~18m。垂直缝砂浆条一般宽50cm,是控制面板体型的关键。一般采用人工抹平,其平整度要求较高,砂浆铺设完成后,再在其上铺设止水,架立侧模。